<menuitem id="kvf8t"></menuitem>

    <strike id="kvf8t"><label id="kvf8t"><var id="kvf8t"></var></label></strike>
    <ruby id="kvf8t"><del id="kvf8t"></del></ruby>

    <ruby id="kvf8t"></ruby>

    <noframes id="kvf8t"><option id="kvf8t"></option></noframes>

    立即打開
    渾然與物同體——天與人之六

    渾然與物同體——天與人之六

    胡泳 2017-04-18
    道德生命必須能感、有覺,才可以達到與他人甚至外物休戚相關的感通。

    《財富》(中文版)--儒家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到宋明時期發展到了頂峰。在宋代道學家中,程顥第一個明確提出了“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”的論斷,直指“仁”的本體論根源。

    孔子曰: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?!保ā墩撜Z·雍也》)儒家自立立人、自達達人之道,也即仁者之心。由于仁者的境界是“渾然與物同體”,也就意謂著仁者之心無物我、內外、主客之分隔。朱子集注引明道程子曰:“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。莫非己也,認得為己,何所不至;若不屬己,自與己不相干?!?/p>

    明道又以醫書取譬來申明此義:“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。此言最善名狀?!缡肿悴蝗?,氣以不貫,皆不屬己。故博施濟眾乃圣之功用。仁至難言,故止曰‘已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,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?!钊缡怯^仁,可以得仁之體?!?/p>

    “仁至難言”,仁體可感而不易說,所以要借具體的手足和身體來說明。明道《識仁篇》:“醫家以不認痛癢,謂之不仁。人以不知覺,不認義理,為不仁。譬最近?!比诵呐c身體四肢為一體貫通,手足痿痹為不仁,就是手足沒有知覺,不能感受痛癢,也不能運動,這是“身體的不仁”;而人如是非不明,義理不識,則是“心的不仁”,會導致行為也不合于仁。

    仁者如果把萬物看作是自己的事,則會無所不至。子貢問孔子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”孔子說:“何事于仁!必也圣乎!”一個“以天地萬物為一體”的仁者,自然會以天下的喜樂為喜樂,以天下的疾苦為疾苦?!墩撜Z》說“博施濟眾”,就是仁者以天下之事為己事,從而成就圣之功用。孟子說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,稷思天下有饑者,由己饑之也,是以如是其思也?!保ā睹献印るx婁下》)此即儒家人溺己溺人饑己饑之道。

    而“仁之方”無他,只需從自己身邊做起,推己及人就是。是故顏子問仁,孔子曰:“克己復禮為仁,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,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!”(《論語·顏淵》)宋儒袁潔齋解釋這一章最為精到:“禮者,周流通貫乎天地萬物之間,無體無方,無不周遍。人惟忍八尺之驅為己,于是去禮始遠,茍不認己為己,則天高地下,萬物散殊,皆禮也。吾亦天地萬物中一物耳,無往非禮,而何有于己哉!故不克己,則禮失;既克己,則禮復。又發明之曰:‘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?!嬉蝗兆?,正所謂朝聞道也,正所謂謂我欲仁斯仁至矣。凡人昏昏于物欲之中,如醉如夢,一旦勇決,無牽制,無拘滯,無二三,此身與天地萬物了無阻隔,人即己也,天地萬物,皆非形驅之所能問也,故曰天下歸仁焉,言天下皆在吾仁之內也。禮之復也,非是外歸,本一而非二也?!比适钦鎸嵈嬖谟谌说纳械??!叭蔬h乎哉?我欲仁斯仁至矣?!保ā墩撜Z·述而》)

    人之所以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,在于仁心之感通。有此感通,天地萬物與人息息相關,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;無此感通,就如同手足不仁,人不會感到麻痹的手足屬于自身,天地萬物便與人毫不相干。因此,“感通”(有所覺知)是“仁”的本性。明道曰:“若夫至仁,則天地為一身,而天地之間,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。夫人癦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?……夫手足在我,而疾痛不與知焉,非不仁而何?世之忍心無恩者,其自棄亦若是而已?!彼^麻木不仁,是借生理現象來比喻道德生命的喪失,而道德生命必須能感、有覺,才可以達到與他人甚至外物休戚相關的感通。

    程顥喜談“觀萬物皆有春意”,還有“觀雞雛,此可觀仁”等,意思是說,一個人如能體會到生命成長、萬物盎然就是仁。歸結來說,見他者的生命力勃發時便欣喜﹑贊嘆﹑感動;而見他者的生命力疲弱萎靡或處于危機之中便不忍﹑不安。這也就是“識仁”?!叭f物之生意最可觀,此元者善之長也,斯所謂仁也”。

    與明道同時的大儒張載《西銘》有云:“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?!比耸俏覀兊耐?,萬物是我們的朋友。程顥極其稱贊張載的《西銘》,因為《西銘》的中心思想是萬物一體,這也正是程顥哲學的主要觀念。在他看來,與萬物合一,是仁的主要特征。他說:“學者須先識仁。仁者渾然與物同體,義禮知信皆仁也。識得此理,以誠敬存之而已……存久自明,安待窮索。

    宋儒陸象山,治學精神亦同于明道,其言曰:“宇宙即吾心,吾心即宇宙”;“宇宙內事,乃己份內事,己份內事,乃宇宙內事”。王陽明則說:“大人者,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,其視天下猶一家,中國猶一人焉。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,小人矣?!?/p>

    在王陽明看來,“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”里的“一體”,是靠“心之仁”聯系起來的有機整體,也即他所說的“一體之仁”。王陽明發揮孟子的思想,認為仁者“見鳥獸之哀鳴觳觫,而必有不忍之心焉,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;鳥獸猶有知覺者也,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,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;草木猶有生意者也,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,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”。(財富中文網)

   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,聯系方式:yhu@vip.sina.com

    掃描二維碼下載財富APP
    色视频在线观看无码|免费观看97干97爱97操|午夜s级女人优|日本a∨视频
    <menuitem id="kvf8t"></menuitem>

    <strike id="kvf8t"><label id="kvf8t"><var id="kvf8t"></var></label></strike>
    <ruby id="kvf8t"><del id="kvf8t"></del></ruby>

    <ruby id="kvf8t"></ruby>

    <noframes id="kvf8t"><option id="kvf8t"></option></noframes>